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养老理财的“暴利神话”背后:46只基金亏损超3%!谁在掏空老人的钱袋子?
当“保本高息”沦为庞氏骗局的遮羞布,我们该如何守住最后一分养老钱?
养老床位变金融骗局:数千家庭十亿资金人间蒸发
当骗子承诺10%收益时,正规养老基金正在亏钱
浙江绍兴一家名为“舜辰养老公寓”的机构爆雷,上千名老人的积蓄化为泡影。这些老人被“预约定租”的套路吸引——支付数十万定金“购买”养老床位,承诺年化8%的返租收益。然而2025年6月,资金链断裂的消息传出,十亿资金窟窿让数千家庭陷入绝望。
这不是孤例。民政部2023年发布的《养老领域非法集资风险白皮书》显示,此类案件涉案金额同比增长47%,其中 “床位投资”“旅居养老”等新概念骗局占比超60%。讽刺的是,当正规养老理财产品收益持续走低时,骗子们却打着“保本高息”的旗号大肆敛财。
看看官方数据:截至2025年6月,市场上297只个人养老金基金中,121只成立以来回报率超过3%,占比仅40%;而亏损的基金达46只,其中8只亏损超10%。更扎心的是,业绩较好的基金规模占比仅40%,亏损产品却占到36%。这种 “好产品没人买,差产品遍地跑” 的怪圈,暴露出养老金融市场的深层矛盾。
为什么老人总掉进同个陷阱?三个现实撕裂值得警惕:
需求错配的困局。老年人最需要“抗通胀+低风险”的理财渠道,但个人养老金基金近四成产品收益不足3%。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透露:“很多老人听到‘可能亏损’扭头就走,转而相信骗子‘稳赚不赔’的承诺。”
认知落差的陷阱。骗子擅长编织温情陷阱。永坤黄金骗局中,业务员连续三个月陪老人晨练、买菜,建立信任后推销“内部黄金理财产品”;舜辰养老公寓则组织免费体检、节日送礼,用“亲情牌”掩盖金融骗局。
监管盲区的隐患。新型骗局常披着政策外衣。某地查处的“候鸟式养老”项目,将床位包装成“可转让资产”,利用老人对“资产传承”的需求实施诈骗。这些套路往往钻了 “多部门监管缝隙” 的空子。
最根本的矛盾在于经济逻辑的倒挂。当前GDP增速稳定在5%左右,实体经济平均利润率不足6%。那些承诺“年化10%保本”的项目,本质都是借新还旧的庞氏游戏。舜辰公寓宣称的生态农庄、康养基地,经调查发现多数土地手续不全,所谓“床位出租率95%”更是纯属虚构。
破局需要多方发力:
子女该行动起来。与其抱怨父母“贪小便宜”,不如帮他们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,教他们查询企业资质。记住 “天眼查上五分钟,胜过被骗十年功” 。
金融机构更需反思。个人养老金产品为何让老人望而却步?某基金公司产品总监坦言:“年轻人为抵税开户,但老人更看重绝对收益。” 开发 “保本浮动收益型”产品 ,设置收益安全垫,或许是破题关键。
政策层面可建立 “收益红线预警” 。对承诺收益率超过实体经济平均利润率50%的项目自动触发审查,从源头扼杀骗局。
北京一位被骗光积蓄的老人哽咽道:“我不怕死,就怕活着没钱。” 这句话刺痛无数人。当我们的父母在理财荒漠中艰难求生时,或许该记住:高息承诺是裹着糖衣的砒霜,养老钱经不起任何冒险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下一篇:没有了